4月11日,我院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的2016级博士研究生左广宇在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后随雪龙船返回上海。
此次考察是2016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共历时161天,航行3.1万海里。左广宇于2016年12月1日抵达中山站附近的内陆出发基地,12月15日随内陆考察队从该基地出发,12月31日抵达距中山站1280公里的南极最高点——昆仑站。2017年2月5日返回中山站。在内陆冰盖共生活考察53天。
考察期间,左广宇利用我院参与研制的冰雷达再次探测了南极内陆冰盖泰山站至中山站至昆仑站200米深冰盖内部结构;在课题组成员潘曜参加第32次内陆考察期间安装的5套冰盖表面冰雪过程变化监测站的基础上,在中山站至昆仑站沿途增补安装了3套,数据通过铱星系统实时传回我校,实现了南极冰雪的远程实时监测。目前,该8套监测站正常运行正常;在昆仑站考察期间,左广宇还应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的请求,投放了40个探空气球,对昆仑站上空的大气成份进行了20多天的连续探测。
作为第2位登上南极最高点的我校研究生,在内陆考察过程中,左广宇不辱使命,克服了零下40多度长时间的极昼野外工作、高原缺氧、天地一色的白化天等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返校后,左广宇将和课题组一起整理分析所获取的数据,结合32次南极考察获取的冰盖高程及冰芯数据,分析南极冰盖浅层冰雪累积的变化过程,为推演未来南极冰盖运动与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